近年来,恩施州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但还存在县市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城市整体规模偏小等问题,需要明确责任、深化改革、精准施策,逐步推进全州新型城镇化。
一、发展现状
2023年,恩施州常住人口达到339.0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67.5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71.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41%,较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高于全省0.24个百分点,提高点排全省第6位。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16.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6位。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最近10年恩施州城镇化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州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36.10%提高至2023年的49.41%,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1.33%,高于全省年均增速平均水平0.23个百分点。
(二)县城规模逐步扩张。恩施州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县城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恩施州共8个县(市)93个乡镇(街道),全州建成区面积131.97平方公里,比2013年的95.42平方公里增加36.55平方公里,年均增速3.30%;全州城镇人口从2013年的119.56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67.52万人,增加47.96万人,年均增速3.43%。城镇人口规模超过30万的县(市)2个,分别为恩施市57.76万人、利川市34.21万人,城镇人口规模超 15万的县(市)有 4个,比 2013 年增加2 个,以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城镇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城镇化拉动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效应明显,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人口、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州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21:31:48变为2023年的18:24:58,服务业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成为我州“第一大产业”。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329元增加到2023年38248元,增加19919元,实现翻番。就业人员结构由 2013 年的50:4:46变为2023年的41:11:48,城镇就业人口达到72.01万人,在全州总就业人口份额中占42.73%。与2013年相比,城镇就业人数增加了23.16万人,比重上升了11.36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人口规模逐年减少。从恩施州近10年人口数量看,常住人口数量自2020年人口达到峰值后呈现减少态势,2020年常住人口为345.61万人,2023年为339.04万人,与2019年持平。公安部门户籍人口数据趋势一致,户籍人口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减少,2020年户籍人口为402.22万人,2023年为398.65万人。
从出生人口数据看,从2013年开始,年出生人口数呈持续减少趋势, 2013年为42000人,2023年为19536人,减少22464人。人口出生率也在逐渐下降,由2013年的10.74‰降至4.77‰,下降5.97个千分点。随着全州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出现了较大降幅,由2013年的5.62‰降至2023年的-1.88‰。总体来看,近10年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家庭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政策预期。
(二)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近10年来,虽然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但总体水平仍处于低位。2023年,恩施州城镇化率在全省17个地市州中排位靠后,仅高于天门市(47.42%),分别低于全省、全国16.06个和16.75个百分点。与兄弟市州比,分别低于黄石市、十堰市、鄂州市、咸宁市、随州市18.84、14.07、18.51、9.44、9.71个百分点。与武陵山周边地市相比,分别低于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黔江区4.52、4.83、0.62、12.2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户籍人口来看,2023年全州户籍人口为398.6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95.1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23.9%,只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一半左右。
(三)县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近年来,全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影响,城镇化水平地域间相差较大。全州8县市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恩施市最高为61.49%,高于全州平均水平12.0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最低的是宣恩县,为41.25%,低于全州平均水平8.16个百分点,最高与最低相差20.24个百分点,差异明显。其他6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水平均在全州平均水平之下,分别为利川市47.80%、建始县44.54%、巴东县42.21%、咸丰县45.44%、来凤县47.72%、鹤峰县43.40%。
三、工作建议
(一)争取政策空间,用改革办法提升城镇能级
一是探索行政体制改革。向上争取将恩施州作为自治州驻地市改区试点,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提升特色型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积极争取撤乡设镇(街道办事处)政策倾斜,提前将具备条件的恩施市新塘乡、利川市凉雾乡、建始县三里乡等纳入备选地区,待政策落实后第一时间实施。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已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为进城落户农民流转有关权利提供服务。三是完善相关激励政策。推动“人钱挂钩”、“人地挂钩”政策实施,州级重点项目投资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充分考虑人口净流入较多地区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适当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建设用地供给总量。
(二)拓宽发展空间,用务实举措壮大城镇容量
一是全力推进“双集中”。学习萧山城投、西咸城投等园区运营成功案例,变“地产思维”为“投资思维”,变“房东+收租”为“股东+分红”,聚焦富硒产业,充分发挥地方国企作用,围绕“人城产”融合,突出以城留人、以产聚人,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迁移。二是加速构建“大交通”。统筹做好发展规划,以许家坪机场迁建、沿江高铁南站新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一体化推进城镇、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项目建设,实现功能互补,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让山山水水有财路、农副产品有销路、剩余劳力有出路。三是努力打造“文游康养链”。结合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巴东野三关、利川苏马荡、建始花硒谷等地区开展适老化改造试点,大力提升完整社区覆盖率,吸引外来人口本地化,加大各种资源的深度开发,构建更为完善的康养文游产业链。
(三)优化城镇空间,用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融合
一是突出重点乡镇节点功能。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增强节约集约意识,以利川市谋道镇、鹤峰县走马镇等乡镇为参考,明确功能定位加大资源配置力度,以重点乡镇为纽带,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梯次转移农业人口。二是为经济发达镇扩权赋能。总结前期经验,在恩施市龙凤镇、巴东县野三关镇、鹤峰县走马镇基础上扩面提标,推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深走实,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的财政分成办法,增强服务“三农”功能,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三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突出短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乡村覆盖,切实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